我国是温室栽培起源最早的国家,利用保护设施栽培蔬菜有着悠久的历史。早在公元前551~前479年间,《论语》中就有“不时不食”的记载,此为“不时”栽培的语源。西方温室产业起源于17世纪的荷兰,而我国的近代温室则开始于本世纪30 年代的冬季不加温“日光温室”,大规模的温室生产则在本世纪70年代末和80 年代初开始,通过第一次大量的温室引进揭开了我国现代化温室生产、研究和应用的序幕。经过近20年的发展,我国温室生产面积(包括日光温室、塑料大棚)已达到120万hm2,跃居世界第一,在温室产品生产、实际应用和配套技术研究方面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,形成了不同档次、不同系列化的温室产品, 初步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,成为我国“菜篮子工程”的“主力军”。
蔬菜大棚由于种植经济效益高,可以反季节栽培,近年来在蔬菜种植区种植面积大量发展,对我国的蔬菜供应及出口做出了很大贡献。但是,几年过后,温室和大棚种植总会出现僵苗、死苗、叶片焦枯、落花落果、果实畸形等症状,土面则表现泛白似盐霜,土面泛红,土面泛绿,土壤板结坚硬,通透性差,是什么原因呢?
原来,棚室的环境相对封闭,土地利用率高,肥料用量大,长期没有雨水淋洗土壤,使得肥料不能随雨水淋溶到土壤深层,而残留在耕作层;同时棚室内温度高,土壤水分蒸发量大,又会使土壤深层的盐分上升到表层。这个缓慢变化的过程,科学上称它为土壤酸化和盐渍化趋势。土壤酸化和盐渍化,使棚室作物的出苗不齐,产量下降,品质变差,直接影响了农民的收入,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。
据有关资料称:山东省每年因盐渍化造成的经济损失达15-20亿元。例如江苏南部的蔬菜大棚,棚内土壤PH值常常在5.5以下,部分大棚菜田土壤PH值低至4.32,已极度酸化。上海地区大棚蔬菜土壤的盐分高达0.49-0.93%,更甚者大棚芦笋的土壤含盐量则达2.21%,芦笋不长,整株死亡。
下面,就让我们看看,土壤酸化和盐渍化,应当怎样预防和治理。
我们怎样鉴别土壤酸化呢?使用土壤检测仪器检测比较准确。检测时先在棚室内取土样。然后将土样晒干,捻碎,筛细。将晒干,捻碎,筛细的土样放入容器中,倒入蒸馏水,充分混合。将混合好的溶液放入仪器中。仪器便将检测结果打印出来。不用检测仪,我们可以用PH试纸来检测。检测时,按前述的方法制备混合液,将pH试纸放入杯中沾湿。与色板对比。我们知道,大多数蔬菜,适宜在PH值5.5到7.5的土壤中生长。如果PH值小于5.5,我们就认为棚室中的土壤开始酸化了。土壤酸化,最简单的方法是直观鉴别。在酸性的土壤上,容易滋生真菌,蔬菜生长发育不良,青枯病和黄萎病的发病率增多,使蔬菜的产量和品质下降。或从种植到收获的全生育期,都有死苗现象,同时土壤板结,我们也可以判定,土壤开始酸化了。
那么,土壤酸化的原因是什么呢?第一,温室大棚作物产量高,导致了土壤中这些中微量元素消耗过度,例如钙和镁,第二,大量没有腐熟的畜禽粪等酸性肥料的施用,产生有机酸,残留在土壤耕作层。随着栽培年限的增加,导致土壤酸化。第三,棚室复种指数高,化肥用量大,导致土壤酸化问题加重。
我们知道了土壤酸化的原因,就有了预防和治理酸化的办法。在每茬农作物收获后,应该大量施用腐熟的有机肥,例如圈肥。可增加棚室土壤有机质的含量,增加了土壤的有效养分,提高土壤对酸化的缓冲能力,使土壤PH值升高。播种前应该适当深耕土地,例如25厘米左右。这样可以将上下层土壤对换,改善土壤结构,促进土壤有益微生物的发展,促进有机物的分解,提高利用率,抑制植物病害的发生。有条件的,应当根据测土结果,制订施肥配方。施用长效化肥和微量元素,保持养分平衡。在科学施肥手段尚未完善之前,最有效的手段是从控制肥料总量着手,以中等用量为宜。
这里应注意,由于大多数蔬菜对氮、磷、钾的吸收比例为1: 0.5 : 1.2,所以提倡使用高氮钾、中磷等比例两头高,中间低的复合肥品种,应特别注意增加钾的投入量。减少使用氮、磷、钾比例相同的复合肥。配施硼、锌、钼等长效、微量元素。